导航首页 » 时尚生活 » 绿染秦岭万象新
绿染秦岭万象新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推进秦岭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护绿、护水、护生物,大力实施飞播造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

  作为无声而威严的山脉,秦岭的概念离我们很远:那是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巍峨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

  秦岭也离我们很近。对很多西安人而言,打开家中水龙头,就能听到来自秦岭的淙淙水声。养眼的森林、清新的空气、丰饶的资源、澄澈的流水……这些,都是来自秦岭的馈赠。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推进秦岭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护绿、护水、护生物,大力实施飞播造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秦岭区域森林面积达到477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初步建成规模庞大、相对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地群,有效保护了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巍峨秦岭绿常在

  7月8日8时,虽然已是盛夏,但秦岭山中的温度依然很低。往常这时候,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护林员张毅早都吃过早饭收拾好背包,该往深山里赶了。然而今天,他早早地坐在智慧管控中心查看监控视频。他往系统中输入经纬度,电子沙盘直接定位到古观音禅寺中的李世民手植银杏树附近。手动放大5倍后,大树的枝叶清晰可见。“从人管到科技管护,我仍然在学习的路上。”他说。

  张毅来自沣峪国有生态林场最偏远的管护站——鹿角河管护中心站。当护林员近30年,他的足迹遍布保护站负责区域的沟沟壑壑。“我只有两条腿、一双眼睛。哪里的植物多了、少了,哪里出现了新的保护动物,哪里又有人员违规进入核心保护区……我能不能在巡林中遇到这种事,只能靠运气。”张毅回忆起刚当上护林员时没有电、没有网络的日子,“但现在不一样了,无数双‘眼睛’替我们照看着秦岭的沟沟梁梁。无人机每个月都会把拍到的视频与上个月数据作对比,自动化分析秦岭管护区域‘五乱’治理和动植物保护情况,我们只需及时赶到相应地点处理问题。”

  扩绿、兴绿,更要护绿。以智慧化助力绿色化,陕西上线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覆盖涉及秦岭的6市39县508个乡镇,对2510个网格单元和近8000名网格员实现动态监管,秦岭北麓子午峪、仙峪等31个峪口实现智慧化管理。宝鸡打造智慧林业管理平台,通过配备无人巡查机,并在重点林区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对辖区森林资源的监控预警;西安市鄠邑区以“林长制”推进“林长治”,聘任341名农家乐(民宿)负责人为公益性民间林长,有效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2023年,我省拔除1个松材线虫病疫区、20个疫点,拔除3个美国白蛾疫区,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扭转,美国白蛾疫情被歼灭。

  “秦岭区域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灾,火灾起数、受害面积连年下降。在上一个全省森林草原防火期,依靠林长制和智慧化监管,我省突破性实现了首次森林草原防火期‘零火灾’。”省林业局森林草原防火处处长宋凌鹏说,“平台和各种技术手段的更新,将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每一滴水都“身负重任”

  7月7日,位于周至县楼观镇的黄池沟配水枢纽,一泓碧水清澈纯净。

  “这里是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节点,来自汉江的清流在穿越98公里的秦岭隧洞后,从这里进入黑河西安供水管线,输送至西安。向西安每秒供水12.9立方米,日供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引汉济渭公司渭北分公司经理杨诚说,“在秦岭,每一滴水都‘身负重任’”。

  北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澎湃,南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波涛滚滚。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库,是中国的“中央水塔”。多年来,陕西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持之以恒守护好“中央水塔”“中华祖脉”。2023年,秦岭陕西段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走进秦巴深处的汉江源头,7月9日大清早,宁强县汉源街道的赵雪带着两个女儿来到汉水源义务捡拾垃圾。两个女儿紧跟赵雪,一边用手机记录风景,一边用垃圾夹将河边的枯枝、水瓶夹进垃圾袋。

  “以前一会儿就能夹一袋子垃圾,现在垃圾越来越少,经常一天都装不满一个垃圾袋。”赵雪说,她从1999年就开始在汉水源义务巡查护水,2015年正式加入志愿者队伍,每两周就要来一次。“护好汉水源,已经是我们周边群众的共识。”她说。

  陕西人对守护好“中央水塔”的执着,已经化作当地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近年来,陕西通过实施封育保护、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使秦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5月,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拍到棕色大熊猫影像。这是我省秦岭地区第11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的踪迹。最新数据显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分布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为57只,约占整个秦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17.68%。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呈明显增长趋势。

  “野生大熊猫秦岭亚种如此可观的数量增长,离不开对秦岭生物多样性的大力保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闫晓东说,2014年,长青自然保护区入选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珍稀濒危动植物科研监测、公众自然体验教育等方面持续努力。2022年,保护区再次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这也印证了多年来不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大力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秦岭特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东西承接、南北过渡、区系交替、种类繁多的“生物基因库”。据统计,截至目前,秦岭有种子植物3800余种,各类脊椎动物580余种,包括红豆杉、独叶草、华山新麦草、秦岭冷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秦岭成为我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和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脊椎野生动物95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6种。”省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工作人员李宝忠说,经过多年努力,秦岭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编辑:石如瑄